儿科学论文2400字范文_儿科学毕业论文指导

  导读:想要完成一篇优秀的儿科学2400字论文,你是否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呢?可能大多数初次写作的朋友也会在这个时候感到焦虑不安的吧,因此参考一些文献资料就必不可少了,本文分类为儿科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儿科学2400字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儿科学论文2400字范文(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论文


  摘要:本研究通过比较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原有传统课堂教学的差异发现,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加入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协作、对话等教学方式,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质量的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需要。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医儿科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185-03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旨在调整完善教學计划,加强课程的逻辑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力求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理论知识的质量、数量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系统。本研究将介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Pediatrics中医药教学的启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五年制本科生2014级中医学专业的四个班级共256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两个班级128人,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47人,平均年龄(21.9±1.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以建构主义理论引导,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结合临床专业学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资料。(1)教学情境方面,教师充分利用示教室、多媒体、音像资料及医学类互联网等手段创建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实景)。(2)协作共享方面,如中医儿科察指纹、外治法操作等内容,支持师生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整体投入,通过积极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和智慧在小组教学中分享,由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学习的意义。(3)对话与沟通,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来临床跟教师见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作全程处理病人,在此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并与组员共享,达到理论和临床共同提高的效果。(4)意义建构,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教学阶段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与新知识的有效转移,实现基于内容的认知结构,更加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认识客观事物。通过上述设置,激发兴趣、合作、对话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评价。期末理论考试试题库随机抽取理论考试题,学生统一进行考核,教师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定。比较学生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在教学中对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4.统计学方法。将考核结果(90—100,80—90,70—80,60—70,0—60)进行统计学分析,标准偏差测量数据(+s)表示,根据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等级或不符合测量数据的正态分布的秩和检验。相关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针对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计算资料统计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H0:两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总体构成比相同


  H1:两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总体构成比不同


  α=0.05


  X2检验如下:


  X2=256(4×4/128×17+30×30/128×87…+2×2/128×7-1)=28.32


  ν=(行数-1)(列数-1)=(2-1)×(5-1)=4


  通过查阅X2界值表得P<0.005。按α=0.05的水准,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实验组学生的成绩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H0: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总体分布位置相同


  H1:实验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


  α=0.05


  令n1+n2=N,按如下公式计算u值:


  本例取T=T1=19345,n1=128,n2=128,N=256


  u=[(19345-128×(256+1)/2)]/√[128×128×(256+1)÷12×(1-1778988/16776960)]=5.1725


  通过查询t界值表得单侧P<0.0005,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实验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


  三、讨论


  中医儿科学建构主义教学法,一方面主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阶段自然学习能力培养的转变,是临床工作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应以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常见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参考资料,积极思考,系统分析,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对临床诊室进行课堂模拟,把重点放在系统完成教学任务上。通过中医儿科学建构主义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思考—学习—再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知识”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我学习、协调合作的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医儿科学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结合中医儿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设计问题、安排课堂、控制教程,让学生在问题的一一解析中逐步掌握中医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案,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融为一体,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结果表明,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验组的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方法克服了中医儿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学采用建构主义教学具有有效性、必要性及现实可行性,可以优化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五年制中医学本科生的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开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可以切实起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推动与导向作用,凸显新模式优势,得到“教”与“学”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儿科学毕业论文指导(二):吴门医派金氏儿科学术思想浅析论文


  【摘要】金氏兒科是起源于清代,隶属吴门的儿科世家,其继承了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的部分学术思想,结合幼科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理法方药特色。文章以三则验案分别阐述金氏儿科“平肝而非伐肝”的观点、“久病入络”思想、“治湿善用温燥”的特色以及“透热转气”法在儿科的应用。


  【关键词】吴门医派;金氏儿科;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96-02


  ABriefAnalysisofWumenMedicalSchoolsJinsAcademicThoughtonPediatrics


  PANChen


  Suzhou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AffiliatedtoNan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zhou215006,China


  Abstract:JinsDepartmentofPediatrics,whichoriginatedfromQingDynastyandbelongedtoWusfamily,inheritedsomeoftheacademicthoughtsofYeTianshi,arepresentativeofWusschoolofmedicine,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pediatrics,formeditsowncharacteristicsoftheory,method,prescriptionandmedicine.Thethreecasesexpoundrespectivelytheviewof“smoothingliverinsteadofcuttingliver”,theapplicationof“long-termdiseaseenteringcollaterals”inpediatrics,thecharacteristicof“treatingdampnessandutilizingwarm-drynesseffectively”andtheapplicationof“diathermytogas”inpediatrics.


  Keywords:WuSchoolofMedicine;KimsDepartmentofPediatrics;AcademicThinking


  金氏儿科起源于苏州阊门西街,是名震一方的儿科世家,在苏州享有美誉,历来有“小儿有病,就去西街”的传颂。据记载,金氏高祖孝文为避战乱于咸丰年间从安徽迁徙至吴中[1],悬壶于阊门,开始书写金氏传奇。其子耀文承父业,以治痧痘幼科见长。后辈金昭文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名家,在其领导下创立了苏州市中医院儿科[2],昭文之子金士喜亦从事儿科。第六代传人金传相虽已年迈,但仍济世于姑苏。现在的苏州市中医院儿科,虽无金姓成员,但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思路,无一不受金氏的影响。


  金氏儿科继承了吴门医派的一系列学术特点。针对小儿起病迅速、禀赋稚嫩的特点,其用药轻灵,药味精炼,颇受当地老百姓推崇。集金氏儿科特色思想的中成药“咳可合剂”作为苏州市中医院的院内制剂,因其疗效佳,口感好,更是成为当地小儿肺热咳嗽的首选之品。文章以金氏验案三则为切入点,分析总结金氏儿科的部分学术思想特点。


  1案例一


  方某,男,8岁。因“反复眨眼、歪嘴一年余”,于2005年8月12日初诊。患儿反复不自主挤眼、嗅鼻、歪嘴,喉中时发出“吭吭”声响,急躁易怒,寐中惊惕,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弦数。处方:柴胡6g,郁金10g,天麻10g,钩藤10g,蜈蚣2g,决明子10g,野菊花101a32369b10ef9b9b0bdd60e3ba29f15a0c18484213fbcf2de70733a6cd625710g,白芍20g,赤芍10g,鸡血藤20g。药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去蜈蚣,加玄参、青果各10g。药21剂后,诸症皆去,偶挤眼。


  此案属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肝郁化火证型。当清肝泻火,通络熄风。选方为金氏儿科代表方“通络熄风汤”加减。金氏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易伤情志而化火。木失调达则肝风内动,故见挤眼等风动之证,理当抑木,用药却守“平肝而非伐肝”的原则。金氏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素体不耐攻伐,伐肝过度易耗气伤阴,过犹不及。因此,治疗时应疏肝适度,避免过度攻伐,当少用龙骨、牡蛎等镇肝之品。再如方中柴胡性苦寒,有劫肝阴之嫌,故用量相对要小,仅用6g。同时配伍白芍,有酸甘敛阴、柔肝平肝的作用,且加大用量至20g,以避余药伐肝之弊。


  金氏传承了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所完善的“久病入络”理论。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除短暂抽动以外多数病程较长,常见幼儿时期起病,反复至青春期者。久病多瘀,久病必瘀。瘀血阻络,筋脉挛急,故导致抽动症状缠绵反复、久治难愈。针对“瘀”的特点,金氏常采用平肝通络、活血化瘀法治疗抽动症,疗效甚佳。此方中郁金既入气分,又入血分。赤芍、鸡血藤均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三药合用,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经络得通,则抽动自止。金氏还善用叶氏的“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4]法则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叶氏认为唯有辛香走窜之性的药物才能深达络脉,以宣壅闭。方中蜈蚣即具有辛咸搜风通络的作用。此外,如全蝎、僵蚕、地龙、鳖甲等虫类药亦经常出现于金氏儿科治疗具有“瘀”之病理特征的医案中,此法亦是叶天士“虫蚁通络”法的具体应用。


  2案例二


  杨某,男,2岁,因“大便次数增多3天”,于1993年9月3日初诊。患儿粪色黄褐味臭秽,夹黏液,日行10余次,口渴喜饮,纳谷不香,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处方:黄芩6g,黄连2g,葛根10g,炮姜3g,煨木香6g,白术10g,砂仁5g,厚朴3g,马齿苋10g。服三剂后大便次数减少为每日2~4次,纳仍差,舌红苔白微腻。上方去黄芩、黄连、马齿苋,加茯苓10g,炒谷麦芽15g。二剂后愈。


  此案为泄泻病湿热证。湿热内蕴,阻滞气机,治当清热化湿止泻,以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黄芩、黄连、葛根、马齿苋清热利湿,白术砂仁、厚朴健脾燥湿理气,木香行气止痛,炮姜温中止泻。叶天士受明代吴门名家薛己治疗脾胃病“善用甘温,远避苦寒”[5]的学术思想影响颇深。金氏儿科与其一脉相承。金氏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吴地地处江南,气候常年温润而潮湿,脾脏常为湿所困。而脾健之功在于温振脾阳,脾阳得振,湿气易除。金氏坚持祛湿宜温燥[6],此为本案即使是湿热证,用药亦偏温燥之故也。回顾金氏儿科医案之卷宗,笔者发现金氏在其他脾系疾病,如小兒厌食、腹痛临证方中也不乏苍术、煨木香、香附、川朴、炮姜、陈皮等温燥之品。


  金氏在治疗儿科疾病中,尤其注重调脾安中,顾护后天之本。且脾为生痰之源,金氏在治疗许多肺系疾病或者有“痰”的病理特征的疾病时,即使非脾虚为本,亦常加入一两味健脾药,以助化痰之功。临证常见金氏儿科中应用白术、云苓、云豆、炒谷、麦芽等健脾助运的药物。


  3案例三


  浦某,女,7岁,因“下肢皮疹5天”,于1995年5月25日初诊。患儿5天前进食黄鳝后,下肢出现皮疹,疹色暗红,压之不褪色,有轻微痒感,伴下肢关节疼痛。大便干结,口渴喜饮,舌C3qXb7P7NW+UduGaU1TmeQ==质红,苔薄黄,脉数。处方:金银花10g,防风10g,水牛角3g,生地10g,玄参10g,赤芍10g,丹皮10g,茜草10g,小蓟10g。连服7日,皮疹渐退。


  此案为过敏性紫癜热伤血络之证。邪热炽盛,入营血分,治当清热凉营止血。方中水牛角、小蓟、生地黄、丹皮、赤芍、茜草均能入营入血,共奏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除了血分药之外,此案在清营凉血药味的基础上加入清解透热的金银花、防风,有将热邪由营血分引至气分,因势利导,透邪外出之意。该案例实为叶天士所创“透热转气”的具体应用。透热转气[7]是指邪热入营分时,在凉营清热的同时,佐以轻清宣透之品,引邪外达,使营分之热转出至气分而解。此法是在运用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施以“入营犹可转气”法。


  4小结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重要学术流派之一[8],但吴门医派儿科鲜有报道。金氏儿科为吴门医派儿科中颇具特色的一个支流,其在继承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络病学说及温病学术思想等重要学术观点的同时,结合小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特色鲜明,为后世沿用至今。总结金氏的学术思想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对吴门医派儿科的发展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