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3000字范文_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指导

  导读: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计量经济学论文不好写,其实这也是因为大家对论文的写作方式不了解,所以在这个时候也会觉得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好,本文分类为[计量经济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论文3000字范文(一):浅谈计量经济方法


  摘要:计量经济学在公司运行以及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多的信息包括(内部和外部)的都需要对其进行整理。所以,消息原则对于决策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要的作用。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计量经济方法进行了解读,经过分析公司的内部信息,取得一些数据,更加有利于公司以后的发展。计量经济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遥远,但是它却存在于许多公司和企业当中,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存在。


  关键词:决策;计量经济方法;信息;经济预测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4(a)-106-02


  公司运行方法对一个团队来说非常重要,其决定着公司的经营方向。合理的决定对公司的经营生产非常重要,决定着各个环节是否有效地进行。在这其中,一些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即创新原则、政策原则、信息原则、效益原则、可行原则等[1]。一个公司想要作出正确的发展决策,这个决策必须是有利于公司今后长远发展的。而这些决策需要有全面精准的信息作支撑,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来取得这些信息。


  其中一种方法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那就是计量经济方法,它是公司整理内部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计量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在西方各国产生巨大影响是在二战之后。在进行制定经济对策和发展计划、经济预测与经济分析等工作的时候,计量经济模型被世界各国运用的相当普遍。在许多现代企业中,计量经济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手段用于制定各种管理运营和发展规划决策[2]。


  本文以我国某石油公司运营决策问题为例,在分析公司策略的思路和方法中用以计量经济手段。其中每个专业团队,例如油建队、采油队等,在非常大型的石油公司中,适应公司进展的策略需要被制定出来,在运营管理的流程中产生。处在这个流程当中,所有关于预测的事项都是基于对公司以后工作量的预期。为了对公司别的工作情况做到非常有把握,我们需要掌握公司未来的工作需求。我们以这个出发点为基础,延伸到某个具体的油田公司,针对其生产特点的具体性探究,寻找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成功地预测企业以后的工作需求。首先,找到公司工作量的可量化变量可以衡量,然后再对影响公司工作量的相关原因进行一步一步的剖析,建立起能够描绘出公司经营的内部机理的经济计量模型;其次,把公司的所有统计数据聚集起来,评价和回归计算这个模型,以它为基础来预测工作量,为了提供参考依据和重点数据给公司,需要得到预测区间和工作量的预测值,而这需要通过计算而得出。


  1油建队工作量预测模型


  1.1油建队工作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作为油建公司存在的油建队,他们的工作量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提现出来,他们的工作是对油田地面的建设,这些工作包括各种站、井口、路面、管线等建设,还有就是民建等种类非常多的建设工作。其中有两大主要原因决定着地面建设工作量的多寡,首先是原油产量的多少,整个油区工作日常维护工作数量的大小都由它决定,因为油区的日常建设工作需求和日常维护的多少都取决于石油田产量的多少;其次是油田公司新兴建立的油气的产能即新建产能规模,其中油田投入的新田区、新井的建设都有所涉及。并且还有很多其他影响油建队工作的因素,这些个因素是一些不可控制的随机影响的因素,或者是一些相对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对对油建队工作量可以建立以下预测模型:


  It=b0+b1Pt+b2Ot+εt(1)


  其中,εt为第t年度其他影响因素总和;Ot为第t年度原油产量(万吨);Pt为第t年度新增产能(万吨);It为第t年度油建队工作量(万元)。那么在这个地方,想要测量油建队的工作量,其中尤其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很难以折合计量实物的工作量。所以,考虑通过去衡量油建队工作量用来取得油田地面建设投资数据为依据。


  把表1中模型的数据进行比较,把我们国家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石油公司的数值列举出来,作为编制这个企业数据表格的关键依据。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这个模型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并且它的数据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下面这个回归性质的方程是通过上面的数据得出的:


  It=2104.6+148.76Pt+20.68Ot(2)


  相关样本统计量:样本容量n=17;拟合优度R2=0.89,R2=0.88;t统计量t1=3.18,t2=2.27;F检验值F=58.16;杜宾—瓦特森统计量d=1.41。这个数据模型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当然是用这些数据对其进行验证。


  非常重要的经济学价值可以从中展现出来,保持别的原因不变的情况下,油田每年的产能都在新增,油建队的工作数量被要求增加,并且是按一定的比例增加;跟上面是同一个原理,会使油建队工作量需求增加20.68万元,原油产量每增加1万吨,这种理解方法是与油建队的现实情况相符合的。


  1.2油建隊工作量预测


  我们可以应用以上模型的原理,非常准确地测量出油建队的工作数量,当然是处在油田企业中。处在首要地位的是,预测原有的产出数量和最新增加的产能。可获得模型的新增产能的数据,这一数据往往是油田企业生产中所预期目标,因此可以作为模型变量预测数据,时间较短的进展规划需要通过公司决策进行定制。


  预测数据代入式(2)中的是原有产量和新增产能,也就是计算出非常准确的油建队工作量的预测数。如果2004年这个公司的则油建队工作量的预测值为:I2004=63301.59(万元)由计量经济预测方法,新增产能数据为P2004=250万吨,通过以上测算可以把信任度定位到95%左右,其平均值的预测区间为:63301.59±7171.85(万元)。


  例如,为了把有效参考依据提供给油田建设的专业队伍,也为了获得油建队队伍规模的可能波动值和需求预测值,需要把油建队工作量预测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并应用到专业队伍规模的决策过程当中。对于制定其他决策的油建队来看,由于有了工作量这一关键的预测值,就会有一个量化的参考依据。对公司决策过程中科学性的增强取决于提炼和加工公司内部的信息,该值反映了油建队工作量大致的波动范围,在制定企业决策或计划时可考虑到这一预测结果。


  2地震队工作量预测模型


  公司中从事勘探油气工作的专业团队指的就是地震队。他们想要获得油气藏和地层的分布信息,必须对之进行剖析和计算,而这些需要地震队进行地面的测量和地震勘探来取得地震数据。油田公司对控制地质储量或者探明储量的需求程度决定了其工作量的多少,获得石油探明地质储量是地震工作的目标所在。其次还有一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震工作量,那就是在总资源量中油区的累计探明储量即勘探程度所占的比例大小。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油区,需要投入非常多的地震工作,很难获得相同量的探明储量。所以可以得出如下模型:


  S=b0+b1R+b2K+ε(3)


  其中,S为地震测线(km);R为新增探明储量(万吨);K为勘探程度(%);ε为其他影响因素之和。具有说明必要的是,通过研究样本数据发现,只是当勘探程度和探明储量程线性相关性和滞后三期的情况下,地震工作量才较强。在现实的工作当中,地震工作量影响的是后面几年的探明地质储量,而并不能在当年马上实现探明储量。上面是对提到过的某个大型油田公司数据的分析。


  3结语


  首先,建起的模型拥有很高的艺术气息。为了模仿现实的金钱规则或金钱关系,应当把数学模型运用到实际中去。因为我们面临非常特别的经济运动,一些一样的趋向会展现出来,这些很大程度上收经济变量发生很多变化的影响。很大的关系性会在这些经济变量之间表现出来,所以对一个形象的难题而言,许多技巧性和特殊性的东西存在于选择经济变量和决定模型中的变量。


  其次,“滞后变量”与“虚拟变量”问题。经济问题的实际研究中,会出现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即滞后变量的问题,这一滞后现象的长短,会随着具体问题的不同而不同,要注意对其的研究。还有一些不可量化的重要经济变量在模型中的引入,即“虚拟变量”的问题,有时候也需要关注。


  最后,在预测计量经济模型的时候,以前的经济原则或者经济联系都是应该以基础的想法为依据,继续存在是一种依旧,在预期将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所以,当我们预测经济计量模型的时候,其中所做的中短期预测的可信度较为高一些;存在很多比较差劲的可以信任度处于长时间的预测当中。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指导(二):高校计量经济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高校的计量经济类课程对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科生毕业论文对计量经济类研究方法的使用能够反映出该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效果。文章在调查近年来三届共377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分析论文样本中使用计量经济类研究方法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高校计量经济类课程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计量经济类课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074-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类分析方法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促进经济类本科生对该类方法的熟练掌握和应用有助于经济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计量经济类课程是培养学生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重要工具。高校开设的计量经济类课程主要有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数理金融学、数据模型与决策等。由于计量分析类课程对相关数学和经济学知识基础要求较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难教”和“厌学”,但该类课程在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时被广泛使用,起到重要的研究性作用。


  以往文献极少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对计量经济类方法的使用现状作为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反映,而这正是本文分析的切入点。本文基于对经济类本科生计量经济类能力的现状分析,发现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二、经济类本科生计量经济类分析能力的现状


  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计量经济类分析能力,也是该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体现。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2016—2018届金融类专业(包括金融工程和金融学)毕业生共377份学位论文为样本(其中,2016、2017和2018届毕业生论文数量分别为78、108和191份),详细统计了这三届毕业生学位论文采用研究方法的结构分布(见表1所示)。


  (一)本科生计量经济类方法使用的特征


  由表1呈现的数据结构特征,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类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比例逐年提升。定量分析方法比例由2016届的67.07%逐渐上升至2018届的86.54%,即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中加入了经济数据的分析,使分析结论更加科学。相对来说,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


  2.定量分析中,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比例大幅提高,但计量经济分析仍以简单回归为主。在2016届毕业生中,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生仅有7.32%,到2018届,该比例上升至51.92%,即超过一半的学生采用计量经济建模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在采用建模分析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仍以简单的回归分析(包括协整分析、滞后变量模型)为主,对VAR模型、面板分析等较复杂方法的使用较少。


  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比例逐渐下降,该方法中以描述统计分析为主。该类论文中大多通过绘制线性图表现数据的时间序列过程,通过绘制饼图或柱状图对比数据的结构,通过绘制表格对比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描述统计方法是最简单的定量分析,严格来说不属于计量经济类课程的内容,只是初级的统计学内容。2016届有57.32%的学生采用统计学方法撰写论文,在随后的两年,这一比例逐渐降低。值得说明的是,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掌握该方法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另外,个别同学通过自己设置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调查、获取、审核和清洗,以此为基础做描述统计分析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二)计量经济类分析在本科阶段广泛应用的原因


  经济类本科生对计量经济类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快速提升,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查重系统在毕业论文审核中的广泛应用。随着高校对学位论文要求的提升,众多高校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考核中采取了先查重再答辩的管理模式。例如江苏师范大学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重率不得超过25%,申请校级和省级优秀论文的重复率分别不超过15%和10%,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果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理论层面阐述经济问题,并且要保证較低的查重率,这对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难度极大,因为经济理论是很难创新的。而通过自己查找经济数据,结合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每个人的思路、查找数据的途径和范围、选择模型的指标,以及构建模型的框架都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具有独立性,因此极大降低了与以往论文的重复率。


  2.教学水平提高与教学内容拓展。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与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计量经济类研究方法也在陆续更新,为了让课程与时俱进,计量经济学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拘泥于讲授简单计量模型,以往研究生阶段掌握的计量模型也陆续向本科生进行讲解,甚至DID等更加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也可以对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有所启发。当然,研究生阶段必须掌握更高深和前沿的计量经济模型,这是计量经济类知识不断外溢的结果,也是经济类科研环境的发展趋势。


  3.经济软件教学的有力支撑。随着计量经济模型的不断更新,对应的分析软件也在快速发展,以往众多高校在本科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Eviews软件和SPSS软件,而近年来,为了让学生接触更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辅助考研的学生更好地衔接研究生阶段学习,很多高校在本科生教学中加入了State软件或R软件的教学,有效地提升了本科生对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掌握程度。


  (三)计量经济类课程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类课程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该类课程的所有模型都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但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对原理的理解而非推导,重视构建适合的模型,再借助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并解释。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把计量经济类课程学习等同于数学公式推导,弱化其应用性,内心产生抵触,很难学好该类课程。


  2.数据收集过程粗糙,数据质量不高。可靠的经济数据是计量经济建模的重要原料,一个有研究价值且有趣的主题需要科学且高质量的数据,收集工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为保证经济模型的质量,数据审查、清洗、筛选等整理过程也很费时。很多本科生论文中的数据收集过程本着省时省力不问质量的态度,更多地通过百度而非源于官方和权威的网站及数据库,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且样本量较小,分析价值有限。


  3.建模过程缺乏推敲,大多选择简单模型。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是一门艺术,模型不深究对错,只关注哪个模型更好,这就注定建模需要多番比较和权衡,经过一次次对变量的筛选、剔除和添加才能确定最终变量和模型的结构。但多数学生没有细致思考,仅通过最易获得的变量建立最简单的模型,完全没有筛选和比较过程,因此估计结果的解释力度十分有限,模型质量不高。


  三、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


  1.从问题导向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培养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计量经济学类课程的第一节课,就建议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选题未必紧扣专业,只要能与建模相关即可。老师可以对每个选题进行建议和讨论,梳理变量选择。例如,爱美的女生可以关注“容貌是否有助于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工资”,甚至变通为“整容是否有助于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工资”。学生通过课程的深入学习,自行查找对应的指标和确定模型的选择,每一节课学生都可能考虑新模型是否有助于解决自己的选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深入学习,学生学会了将计量经济类方法用于解决这类有意义且有趣的问题。此外,对有价值的论文选题,老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最终在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这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也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果。


  2.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案例,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教师研究成果中的模型必定经过多番筛选和细节处理,学生通过了解这些模型,能够深刻体会从论文选题,到变量选择,再到模型确定的整个流程与细节处理,不仅能学到建模的技术,还能深刻体会设计思路,这比学习教材中缺乏前因后果与细节介绍的短小案例更有效。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在研的课题,让学生体验具体的研究过程。


  3.重视通过板书讲解模型原理。现阶段高校讲课均以PPT讲解为主,教师很少在黑板上写字。但讲解计量经济学模型原理时,通过板书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因此教师应重视板书的使用。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师可以更多地利用电子板书,即使用数位板进行书写,使板书随时放大和多彩呈现,也能在PPT或PDF上随时标注,并在课后将板书保存后发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整理电子笔记。


  4.计量经济类软件教学多元化。部分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只开设一门经济软件课程,在这一门课上不可能介绍多种软件,经济类本科生仅掌握一种计量分析软件也是不够的。因此可以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课时中拿出6—9课时讲解对应的软件,有助于学生理解对应的原理。可以在统计学课程中讲SPSS软件,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讲解Eviews软件,在单独开设的经济软件应用课程中讲解Stata软件或R软件,并配合介绍相关的经济模型。


  四、结语


  计量经济类课程在培养经济类本科生研究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377份毕业生论文样本,发现该类课程在研究性教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改进的方向。教师应不断提升计量经济类学科的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计量经济类研究方法和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发挥培养经济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